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06章 绿杨烟外晓寒轻

第106章 绿杨烟外晓寒轻

推荐阅读:闪婚夫妻宠娃日常圣女魔力无所不能农村女婿蝉动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我的异能悠闲生活


        【一】《玉楼春.春景-上阙》宋祁.词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友乾和清婉两个人出了青山胡同,来到了鼓楼大街[今地安门外大街],顺着积水潭的西岸[前海]往北走。
清婉的心情是越来越好,脚下的步子顷刻间轻巧了许多,她仿佛看到了春天的希望:
皱纱般的水波上,小船儿在轻轻地摇荡,丝丝的柳条在霞光里轻飞曼舞。岸边的杏树被夕阳染成了红色,恰似那杏树枝头上开满了杏花,竟也春意妖娆。桃花般的云彩倒映在水面之上,使整个积水潭都变成了一片红。
清婉不敢和友乾走的太近,老是和他保持着一丈的距离。友乾也时常回头看一看,生怕清婉给走丢了,嘴上还不停地叮嘱:“别老低着头走路。”他哪知,清婉是在欣赏自己手腕上的那只镯子。
佩戴翡翠的女子,更让人揣想,让人惦念。
自喧嚣浮尘中盈盈映入眼帘的清婉,浅笑轻颦,不经意间抬起的手腕,露出戴在臂上的翡翠镯子,晶莹剔透中,带着娇艳欲滴的翠。那翠儿,正以它晶莹剔透中的灵性,以它满目翠绿中的生机,用它自然属性中的美,给于清婉更添了一份自然与别致……
友乾禁不住停住了脚步,等着清婉款款前来,嘱咐她说:“回家后,可就不能戴了。”
清婉疑惑地问:“为什么?”
“你想让你三姑吃了我啊!”
清婉把脚一跺,生气地说:“那我买了它干嘛呢?”
“你一个人在屋子里静静地欣赏,岂不更美!”
“不,我就要戴!”说罢,扭头就走。
“你慢些走……你再给摔了……”
“不要你管!”清婉头也不回地走得更疾了。
友乾赶紧追了上去,商议道:“在没人的时候,也可以戴一戴。”
清婉又停住了脚步,瞪着俩大眼说道:“戴首饰,不就是给别人看的么?干嘛要没人的时候!”说罢,又走。
“那等你三姑不在家的时候戴。”
“她什么时候不在家?”清婉白了一眼,“再说了,她要是不在家,谁还会在家?戴给纪绪看么?”
“他,他就不要看了!”
“还是的!”清婉还是生气,“反正我不管,你去想法,我要天天戴,在人多的时候戴……”
“嗨,这不是买了一身的麻烦么!”友乾紧随其后,忽然提议说,“哎,你看这样行不行,就说这镯子呀,是你爹给你买的。”
“她能信吗?是你不知道,还是我姑不清楚——我爹多抠门啊!”
“我见你的首饰也不算少,难道不是你爹花钱给你买的?”
“他?呵!”清婉道,“那都是我小姨夫给我买的。”
“你小姨夫?”友乾不相信地问,“他自己又不是没女儿,干嘛要闲得没事儿给他人的大闺女买首饰?”
“你吃哪门子闲醋!”清婉说,“就是因为他给自己的女儿买了很多的礼物,我那小表妹怕我眼馋,就让小姨夫也给我买了些。”
“哎,那我们就说这镯子也是你小姨夫买的如何?反正,他以前也给你买过,把这事儿推他身上,你三姑不能不信。”
“可小姨夫去了南方,怎会买给我?”
“怎不能买给你?”友乾仿佛又来了精神,“你想啊,这翡翠在南方一定很便宜的,你小姨夫一见这只镯子很适合于你,便拿出钱来,买了送你……”
“怎么给我的?”清婉嗤笑道,“套在大雁脖子上捎给我的?就算是大雁捎来,也得等到明年春分。”
“何必套大雁脖子等到春分……我们有急递[指快递]送呀,套他脖子上……走!”说着,友乾牵起清婉的手就走,“我记得,在前边的不远处有一家‘急递铺[快递公司]’,我们送过去让他们给送家去,不就得了。”
清婉一边跟着他疾走,一边问:“过年的时候,我能收到吗?”
“哎呀,现在的‘急递铺’,快得很,一点儿也不逊于朝廷的八百里加急,就算是从波斯来的急件,也就十几天便到了。”
“还得十几天呀!”
“你这不用,今天傍晚就能到,说不定比你到家还快呢……不过,为了稳妥期间,还是晚几天收货比较好些。”
“晚几天呀?”
“三天后,你收到货,如何?”
清婉媚了他一眼,“都听你的~”
【二】《玉楼春.春景-下阙》宋祁.词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他俩进了一家写有“通远铺”[元朝国营邮政的名称]的驿站[1]。
站赤[指收发快件的主管]见甄友乾进来,很是热情。友乾就对清婉说:“快叫恁李叔叔。”
清婉上前施了一礼,又轻轻地喊了声“李叔叔安!”
“安,安!”李站赤看着俊俏的小媳妇,嘴巴就再也没有合上,“甄大哥带贵小姐来,有何贵干?”
“请你吃酒呀!”
“吃花酒?”
“守着自家孩儿,你胡说些什么!”
李站赤也不知他俩是什么关系,便讪讪地笑道:“这也不到吃酒的时间呀!”
“坐一会儿,不就到时间了么。”
李站赤把他俩让进了接待室,亲自为他俩上了清茶。“说吧,有什么事有求于我?”
友乾抿了一口茶,满是斯文地说道:“老哥这儿有一个小件,想让你给我送家去。”
“哦,就这事呀!哎~”李站赤好像想起来什么,“你家不是在瓮山泊嘛,怎么,不住那儿,搬外地去了……”
“谁没有事,老搬着家玩儿?我还住那儿。”
“怎么,要出差?准备到外地去过年?”
“你问那么多干嘛,不就让你寄个快件么,话那么多!”
李站赤笑了笑,“想寄什么呀?”
清婉把手腕上的镯子给退了下来,递给了友乾。友乾掏出了那个红木小盒子,把手镯放了进去,合上盖子,递给了李站赤,并嘱咐道:“好好地包裹,多垫些棉花。”
“哎呀,两步远的路,还垫什么棉花呀,我让人揣口袋里,送过去便是。”
“揣口袋了,我自己揣回去不行吗?”
“行啊,可你自己不愿意揣呀!你非要余外花这份钱我就没办法了。” 李站赤调侃道,“哎~,你是不最近在哪儿发了大财,有意想在我眼前显摆显摆?”说罢,他打开了,拿出了那只翡翠镯子朝着明亮的地方看,“这玩意儿,可真不便宜!”
“哎,你怎么给拿出来了。”
“贵重物品,我不得拿出来检查一番,万一有个什么损坏,是算你的,还是算我的!”
“噢,那你可得看仔细了,它现在可是冰清玉洁。”
“你想怎样寄?本城的快寄都是这样,骑上匹快马,半个时辰保准送到……再说了,放‘邮人’的口袋里,既安全,又不容易碎,你又省了那份包裹的钱。”
“这不是本城邮寄,是从四川寄我家里去。”
“哈哈,老甄呀,你是不是真的有钱没地方花了!”李站赤笑道,“噢,从大都寄往四川,再从四川寄回大都,你是不吃饱了撑的!”
“这还没吃呢,哪就撑着了。”友乾说,“不必寄往四川,就从你这儿寄我家里去,但邮人得跟我家娘子说,是从四川来的邮件。”
“关键是,你老婆能信吗?”
“你把我四川亲戚的地址写上,不就得了!噢,别忘了,再盖上一个四川的邮戳。”
“哦,你还知道盖邮戳呀!”
“这我怎能不知,这是我们大元朝的规定。”
“关键是,你让我上哪儿给你弄四川省的邮戳去?”
“呵,你这人,脑子就是不开窍,找一个萝卜刻一个呗!”
“我这也没萝卜呀!”
“门口不就是菜市场么,打发人去买一个!”
“呵!”李站赤被友乾给气笑了,他瞅了清婉一眼,低声说道,“你,怎么能看着这么个赖呆……”
“谁赖呆了?”友乾不悦地问。
“好,我赖呆,我赖呆……嗨!想赖你场酒喝,可真是不易啊!”
“今晚,我陪你多喝几倍。”
“让贵小姐也陪我两杯?”
“呵,还说我是赖呆呢!就办了这么丁点儿小事,就惦记起人家的那两杯酒了……”友乾又对清婉说,“把你小姨夫的地址写给恁李叔。”
清婉写好了地址,就跟着友乾出了驿站。清婉担心地问:“他不会给我弄丢了吧!”
“这是国营铺子,丢了东西会打板子的。”
“会不会给我换了呀!”
“他就是有心想换,可他上哪儿找这类似的东西去!?”说着,友乾爱怜地摸了摸清婉的头发,又道,“你就把心放进肚子里吧!”
————————————
注释
[1]古代的快递行业
如今的青年人认为,“宅急送”和“快递”是一种新生事物。岂不知,这个行业几千年前就有。
最有名的一次“宅急送”便是唐朝杨贵妃“网购”的荔枝。
唐朝诗人杜牧还为这次快递做了广告,他是这样写的:“长安北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李隆基为讨宠妃杨玉环欢心,使用快递,从遥远的南方向北方的长安送荔枝。这在今天已不算什么,但在当时真是太奢侈了!
在古代,快递驿站都是官办的,老百姓不能使用。老百姓若是想寄点什么,便委托行夫,给他地址,行夫便徒步送达,这就是古代的“快递小哥”。
在三千年前的商朝,有一种制度叫“驲传”,近似于现在的快递。到了周朝,“行夫”已经司空见惯了。据《周礼.秋官》记载,当时周王朝的官职中,就设置了主管邮驿、物流的官员行夫,对其职责要求是,“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
(1)隋朝的快递小哥——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
古代快递又叫“急传”。那时的快递,主要用于政令、军情的传递,民间使用远没有现代广泛。古代最原始最主要的快递方式就是“步传”,即靠人工步行投递。这在周代叫“徒遽”,与用邮车投递的“传遽”正好相对。据《隋书》记载,陈末隋初有一位叫麦铁杖的“投递员”,“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曾由京城夜送诏书到徐州,“夜至旦还”。
步传又叫“步递”,而“遽”与“邮、驿、馆、置”的意思差不多,都是邮传、速递机构。如春秋时,齐桓公在齐国大路上,每30里设一个“遽”,汉代则30里设一“置”。
“健步”是古人对快递员的最常用称呼之一,《通鉴》注称,“健步,能疾走者,今谓之急脚子,又谓之快行子”。健步其实就是邮差,不同时代叫法也不同,秦代叫“轻足”,汉代叫“邮人、驿足”。隋唐的快递员叫“驿夫”或“驿丁”。
由于大运河的开凿,水路快递的优势更加明显,毕竟省去了翻山越岭的时间,顺水行舟,路途的缩短,使效率也就更高了。隋唐继续发展南北朝时的驿传合一的制度,“驿”代替了以往所有的“邮、亭、传”。在李隆基(唐玄宗)当皇帝时期,全国大约有1639个驿站,其中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水陆相兼驿86个。有学者推算,盛唐时期,从事驿传的工作人员约有2万多人,其中驿夫17000多人。唐代诗人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写下了亲眼所见:“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宋朝的快递员叫“递夫”,驿站里的驿送文件,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步递、马递、急脚递。
打个比方,步递相当于寄平信,邮递员蹬个自行车慢慢悠悠地给您送;马递相当于寄快递,有专车甚至专机给您配送;而急脚递在宋代则基本上只用于军事上,最快可以日行五百里。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人口数量激增。整个社会固然贫富差距依然巨大,大量的底层民众还徘徊在温饱的边缘,但社会生产的总物资无疑是变多了。剩余物资的增加促使商业活动逐渐繁荣,又加上本土资本主义萌芽,以镖局、民信局为代表的民间快递业务逐渐发展起来,私营“驿夫”也应运而生。
(2)古代邮件的保密措施——大小二篆,皆简策所用
如何保密,也是古代快递业非常重视的问题。为了预防中途泄密,被人拆看或伪造,古代采取了不少特殊的手段。
以秦代为例,当时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行书律》中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以辄相报也。书有亡者,亟告官。”同时对投递员的素质也提出了硬性要求:“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即老弱和不诚信的人,不能担任投递员。
防止泄密最重要的手段是密封。
在秦代,文书都是写在竹简上,所以传递之前都会将邮件捆扎妥当。在结绳处使用封泥,并盖上相关印玺,以防私拆;写在绢素上则要装入书袋中。
到了汉代,封装工具和手段更加丰富,外封套有函、箧、囊等,根据物件的形状、大小,分别装入不同的包装袋中。其中,“函”为一种小木盒,用来装简牍,上有木板盖,刻线三道,凿一小方孔,用绳子扎好后,方孔处要用封泥封好。自此之后的朝代,对快递物品的保护就更好了,一般都是要在外包装上加印、加章、加印泥、加封条。
在唐代,公文邮件的封装通常要用囊封,尤其是密奏,更要囊封。封泥不仅有保密的作用,还有等级之区别。一般最高五封,最低三封。封泥越多,表明邮件越重要,所用的速递工具就要考虑缓急。
宋代邮件的保密制度和技术更为完善和进步,出现了“字验、数递、色递、字递、物递”等多种先进的保密手法。
清代邮件封发、保密和防损工作做得最好,有“重封入递、木匣入递、绢袋封发、汇总封发、长引隔眼”等多种装封手段。在速递奏折一类的重要邮件时,还有专用的封装程序,使用“封桶、报匣、夹板”等封套,外人是绝对看不到的。
(3)隋唐的快递——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隋唐时期,已经开始流行用快递运送水产、水果了。当时平原郡(今山东境内)进贡的螃蟹,便是使用快递。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这种蟹是在河间一带捕捉的,很贵重,在当时一只价值一百钱。为了保证是活的,每年进贡时都用毡子密封起来,捆在驿马上速递到京城。
明代于慎行的诗句“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里路到长安”,写的就是快递鲥鱼之事。
(4)“投递员”统一着装——驿马三十里一置,卒皆赤帻绛韝云
如今的邮政投递员都统一穿着墨绿色的工作服,秦代以水德自命,色彩上“尚黑”,数字上“尚六”。当时的车同轨一律为“舆六尺”,用于快递业务的马匹则是“乘六马”,上等投递员的着装都是黑色。
到了汉代,黑色不受欢迎,投递员穿红色工作服。《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东汉驿卒有特殊标记,“驿马三十里一置,卒皆赤帻绛韝云”,即头裹绛红头巾、膀戴绛红套袖。另外,身上还背着“赤白囊”,即一种红白相间的专用邮包。
在南宋,供职当时快递公司“斥堠铺”的,朝廷会发给春、夏、冬三季衣服。
(5)急递铺——为“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早在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就曾建立传递急信的邮政驿站,设有待命的信使和驿马,逐站传递公文或信件。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中国驿站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条件。
历代中原王朝及北方游牧政权均设立过中央客馆,为四夷朝贡往来提供便捷条件。汉代的鸿胪寺、隋唐时期的四方馆、北魏时期的四夷馆,均有接待四夷或外国使臣的客馆的性质。
西汉时期,烽火燧为军事通讯服务,驿置仅限于传递文书和公文,交通方式以轻车快马为主。东汉时期,轻车被快马取代。隋朝加强驿馆建设的同时,增设了急递铺,专门传递紧急军务。
宋代的急递铺、驿传更加健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朝廷设立了一种金字牌急递铺,据说其传递速度可以达到一天五百里,在当时没有汽车更没有飞机的交通条件下,这已经是极快的速度了。不过“金字牌急递铺”是专门服务于军事,主要用来递转皇帝所下达的紧急军务。另外当时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权金王朝也有类似的机构。史称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年)设有都提控急递铺兵。
(6)元朝管理驿站的中央机构——通政院。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大一统帝国,面对着空前广袤的国土,蒙元统治者深知交通通讯的重要性,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驿传制度。
元代的驿站又称“站赤”,是蒙古语“jamci”的音译。其词根是“jam”(站),具有道路、交通之意。“站赤”本指管理驿站之人,另有“向导”之意。蒙古人何时开始利用“站”或“站赤”,因缺乏史料记载而难知其详。不过,从唐宋以来北方游牧政权有驿传这一情况来看,蒙古人当初也应有自己的交通体系。
自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起,便在其境内普遍设立驿站,配备人员和牲畜,由万户管理驿站事务。过往的使臣或传递军事情报者持成吉思汗圣旨令牌,可以换乘铺马。窝阔台汗时期,确立驿站制度,并将驿站交通线路扩大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境内。贵由汗、蒙哥汗时期,蒙古帝国的驿站对东西方往来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
忽必烈建立大元朝之后,注重以儒家思想治天下,实行汉法。他诏谕海内、四方,希望诸国来朝亲觐。
为了各国使臣进京的便利,他在前代急递铺、驿传的基础上进行改制,因为以前的邮驿或驿传只是传递公文、传送军事情报的机构,他把他变成了接待来京的使臣、来往的官员,以及货物的转运单位,并大力发展驿站的建设,制定了有效的驿站制度。
自元大都向南,河南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湖广行省、江西行省、江浙行省等均设立驿站;自元大都向西,陕西行省、甘肃行省直至四大汗国境内,均设立驿站;自元大都向东,辽阳行省设有驿站;自元大都向北至元上都,再到岭北行省,亦均设立驿站。在元朝全境,自大都向四周辐射出严密的驿站交通网络,水站、陆站多达1500处。
自燕京至开平府(即元上都),复自开平府至京兆,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里,则设一铺;其余地区每60里左右设一站。过往使臣或王公贵族须持有圣旨令牌或铺马圣旨,以及官府出具的证明文书,方可在驿站换乘铺马,并享用政府提供的“首思”(sigüsü按例分到的食物,汉语称为“祗应”)。
为了给外国使臣、四夷宾客、归附远人提供便利的食宿条件,1276年,元朝开始在中央设立“会同馆”、地方驿馆,为远道而来朝见皇帝的四夷宾客、外国使臣、归附人、诸王、驸马提供便利条件。会同馆设立专门官员,管理海内外远道而来的宾客,并设立蒙古、回回必阇赤(bicigeci)、怯里马赤(kelemerci),即译使和通事,供四夷宾客、外国使臣翻译之用。
会同馆不仅是四夷、外国朝贡使臣居住之所,也是商品交换、贸易往来的场所。四夷、外国使臣以官方名义携带商品,在会同馆进行交易,并从中央政府得到相应赏赐。因此,会同馆的设立对元代商业贸易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四夷、外国使臣和文人居住会同馆期间,也与馆伴、陪同人员进行诗歌方面的交流切磋,为促进元代文人与外国使臣、文人学士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
元大都作为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通往四周的驿站交通颇为发达,使元朝与周边民族以及境外诸国保持密切联系。当时的中国,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水路交通方面均非常发达。大都作为北方最大的商业活动中心,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诸多国家与元朝进行朝贡贸易往来,不少外国商人到元大都进行交易活动,全国各地及外国商品聚集到此,使大都的商业贸易非常繁荣。
有元一代,来到大都的外国使臣、游客、商人、僧侣、文人、画家、诸王、公主、驸马、世子诸色人等络绎不绝,使大都成为各国商品集聚、各种文化融合、各种宗教盛行、极为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史料记载,元代全国各地皆置邮传,星罗棋布,脉络通通,朝令夕至,声闻毕举“,可见元代的驿传制度也是历代建设中最好的朝代。
至元九年(1272年),有人上疏认为“急递铺”名称并不好听,遂更名为“通远铺”。通远铺不仅是迎宾馆,也是官方的邮驿系统,设专人传递文书或军事情报。传递速度按一昼夜计算,一昼夜400—500里,加急时可以达到一昼夜700—800里。通远铺只有持有海青令牌者可以换乘铺马,并有专用驿道,以便快速传递公文或军事情报。
(7)古代“快递”最快“程限”——驿马“日行500里,16驿”
汉代继承了秦代的做法,“五里一邮,十里一亭”。在“五里一邮”基础上,又于交通要道上,隔30里建一“置”,即所谓“改邮为置”。
置,即“驿置”,又叫“传置”。用于传递紧急文书,当时的邮驿机构已有专用车,这种专用车叫“传车”。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
马肯定比马拉着车跑要快多了。所以,东汉以后,车辆被逐渐淘汰,马成为快递的主要交通工具,这叫“马递”,这时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在投递过程中,一般是“换马不换人”,投递员一般跑完全程。
古代快递对里程、速度都有具体的规定,这叫“程限”。
秦汉时期步递一般都是短途,平均每个时辰要走10里,这是对普通邮件的要求,当天送完。如果用传车,一般每天要行70里,最多每天可行二三百里。骑马的话,对速度的要求是“日行四百里”,这是当时的速度极限了,即古人眼里所称的“至速”。
隋唐时期对陆路的驿速则有这样的程限:传马日走4驿,乘驿马日走6驿,按每30里一驿算,日走120里至180里。如果是急件,要求日驰10驿,相当于跑300里。更急的,如送赦书,则日行500里,日行约16驿。
宋代的快递“急脚递”,是在步递和马递基础上创立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急脚递并非人力的步递,也是一种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
急递铺与水马驿、递运所,并称为明代邮驿三大机构明代驿递之制。急递铺的相关建设,则基本上沿袭元代,从铺舍建设、内部经理、公文检验、包装、交接手续,到急递之法与对铺兵的具体要求等,几如出自同一模式。明代水马驿的里距,“陆站六十里或八十里”;水站一般比陆站长些。明代从京城到四方皆有驿传,各地的驿传也以县城为中心向四方扩散,在全国上下组成了完整严密的驿传系统,这对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方面发展都有着不可磨灭和难以估量的贡献。
(8)泄密快递信息将被严惩
魏晋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部专门的邮政法规,即魏国由陈群等人制定的《邮驿令》,这在中国邮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由于古代快递多为政令、军务一类,如果快递变成慢递,或将邮件递错、丢失等,都将被严惩。
秦代对邮件快递的要求也有明确说法。《行书律》中规定,“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发律论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写有“急”字的邮件(文书)要立即传递,不能有片刻耽误,普通邮件当天送出即可,不能积压。如果不及时投递,要依法惩罚。
秦代规定,如果拆看或伪造文书,未能察觉,罚二甲,即《法律答问》中所谓“发伪书,弗知,赀二甲。”
《唐律疏议》规定,“诸文书应遣驿而不遣驿,凡不应遣驿而遣驿者,杖一百。”打板子算是最轻的处分。
在唐代,快递送晚了,或是不依驿道行走(枉道),也要被处罚,最严厉的惩罚手段是处死。如果在投递过程中出现稽程,将根据时间的长短、公文的性质、引起的后果,作出相应处罚。
所谓“稽程”,就是耽误快递。唐律规定,“诸驿使稽程者,一日杖八十,二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如果是军务,“要速加三等,有所废阙者违一日加役流,以故陷户口军人城戍者,绞。”
对失密或私拆、损坏、丢失邮件,唐代也有相应处罚规定。当时禁“漏泄”、“稽缓”、“遗失”、“忘误”,其中对泄密处罚最厉害,《唐律疏议》(卷九)中规定,“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
私拆邮件的,《唐律疏议》规定,“私发官文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密坐减二等,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
此后,各朝代对邮递违规的处罚规定,均与唐朝差不多。
最后还要提一下的是,古代官方投递员都持有牌符一类的信物,也就是相当于通行证的驰驿证件,一证通行,大大减少了快递过程中的人为耽误。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207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207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