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89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89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

推荐阅读:真实的克苏鲁跑团游戏脑海里飘来一座废品收购站神州战神鉴宝狂少大明烟火大唐之神级败家子人道大圣极道武学修改器修真高手的田园生活百炼飞升录


        元朝的皇帝都尊崇佛教,他们以藏传佛教为国教。但对其它宗教,如汉佛教、儒教、道教,乃至外来的回教、基督教等等也并不排斥。
据元廷宣政院的统计,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大元境内的寺庙已达四万二千余所,僧尼21300余人,加上伪滥的假僧道,到了泰定帝执政的时候,已经达到了百万僧尼。你可知,当时的总人口只有八千七百多万人。
所谓的寺庙,都会有一个住持,规模大的还会设立方丈,而且,得道的高僧还不止管辖一个寺庙,有时还身兼多个寺庙的职位。比如,甘露寺的方丈就是如此。纪绪带着一颗好奇之心来求见方丈,总想一睹他的真容。
【一】《颂古五十五首.其一》慧开禅师.诗
知客僧推门走进了一个小院,很快他便出来请纪绪进去。
走进了方丈的小院,只见一个老和尚坐在一棵苍天大树的下面参禅打坐。他很老,得有九十多岁的样子,裸露在袈裟之外的皮肤全是褶子。听见有人进来,也不理会,只管坐在原地闭目养神……若不仔细看,还以为是大树底下的一个大树根呢!
走到老和尚的对面,纪绪施礼问道:“老方丈可好!”
老和尚依旧不言语。
纪绪便学着老和尚的样子,盘腿坐在了他的对面,心道:这老方丈,架子还挺大!不过,看他的样子,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除了老态龙钟之外,就剩下反应迟钝了……
过了片刻,纪绪悄悄地问老和尚:“老方丈呀,您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听口气,这小子有点儿瞧不起自己,老和尚便睁开了双眼,说了一个字:“有!”
纪绪心想:有就好,又问了一句,“是什么地方不同呢?”
老方丈说:“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呵呵!”纪绪笑道,“这算是什么与众不同,我也是这样呀!再说了,谁不是饿了就吃,倦了就睡?这怎能算是您与他人的区别呢?”
“不一样的!”
“有何不一样?”
老和尚起身把纪绪让进了自己的方丈,沏上了茗茶,给纪绪斟了一杯,说道:“有人吃饭的时候,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有人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的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纪绪说:“这也不甚特殊嘛,只要一心一意做一件事便可。”
“是啊!”老方丈道,“可是,世人很难做到的就是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而由此迷失了自我,丧失了‘平常心’。”
纪绪又问:“那,什么是平常心呢?”
老方丈抿了一口茶,吟了一首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听了老和尚所吟之诗,纪绪说道:“老方丈的这首诗,很好理解,无非是风花雪月之美景。”
“风花雪月,皆是我们内心的投影。内心欢喜,看什么都是美的;内心哀愁,看什么都会觉得糟糕。所谓的平常心,就是一种宁静淡泊的境界。放下心中的烦恼与杂念,便会拥有一颗平常心。不被浮名利益所蒙蔽双眼,做最真实的自己,珍惜当下,你就会快乐一生。”
【二】《菩提偈》惠能.诗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纪绪叹息道:“可是,人世间又能有几人真正地做到不将闲事挂心头啊!?”
老方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老方丈的意思,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啰?”
“是!也不是!”
“可是人世间的男女,总要追求美好的爱情吧!”纪绪道,“佛祖不也说过么——前世一千次的回眸,换来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前世一千次的擦肩而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遇;前世一千次的相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识;前世一千次的相识,换来今世的一次相知;前世一千次的相知,换来今世的一次相爱。”纪绪一口气说了一大堆,最后问道,“人世间,有真正的爱情吗?”
老方丈笑而不答。
纪绪又问:“难道佛祖说的,都不是真的?”
老方丈说:“佛祖从不骗人。”
纪绪问:“既然存在‘爱情’,怎么我就没发现呢?”
老方丈说:“那是因为你还没遇上对的人。”
纪绪问:“什么是对的人?
老方丈告诉纪绪说:“一见你,就笑的人;一见,你就笑的人。”
【三】《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纳兰性德.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
纪绪又问:“遇到对的人,一生就会很美好吗?”
老方丈摇了摇头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纪绪道:“‘相爱’既然如此地不易,为何不能好好珍惜!?”
老方丈说:“任何事物的最后结果,都不会像人们最初想象的那样美好。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变得超出人们最初的理解,没有了刚刚认识时的美好和淡然。”
“人生若只如初见!”纪绪笑道,“如果,一切事物都停留在最初的感觉也挺好!多么美妙,那么的无所挂碍,无所牵绊,一切又是那么自然……”
“也不然!”老方丈说,“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好的感情是在渡尽劫波和柴米油盐后,任然只消往上抬一眼,就能万般温柔涌上心头,人生何必如初见!但求想看,两不厌。”
纪绪问道:“可是,人的一生,尤其男女间的情关,如何才能安全地渡过呢?”
“人生一世,皆在渡。”老方丈告诉纪绪,“天不渡人,则人自渡。渡人者,得人心,在于慈悲真诚;渡心者,得心静,在于清净平等;渡己者,得安生,在于觉醒心量;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一念起,风声鹤唳,一念灭,繁花似锦。”
纪绪说:“我明白老方丈,您的意思是说‘善恶就在一念间’。”
“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老方丈继续说道,“其实,有的时候,分开,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佛说,‘前世不相欠,今世不相见。’陪伴是因为还债,离开是因为还清了;得到是因为缘分到了,失去是因为缘分尽了。”
纪绪喃喃地道:“不知修染兄能否悟出这个道理。”
老方丈说:“如果他悟不透纷扰的世俗,就在心里种一株菩提树[1]吧,它无须开花,也无须结果,只是在精神的境界中永远留有一颗淡定的禅心。此地清凉!清凉,能击退灵魂的浮躁,清洗出人的善良;清凉,能抵抗世俗的浮躁,清洗出生命的真谛。此处虽为佛家之地,但佛祖也无法保佑我们每一个人。只有自己心底澄清,才是拯救自己唯一的办法。老衲已赐他法名‘释然’,希望他一切释然……”
————————————
注释
[1]菩提
“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槃的程度。涅槃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1)佛之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
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
(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
(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
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
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
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
(2)宗教渊源
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
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
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两千多年过去了,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中国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览馆内至今陈列着四片菩提树叶,据说就是从这棵树上采摘下来的,所以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倍加珍惜。
(3)菩提祖师
《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是一个世外神仙。
由于孙悟空在三星洞里修了7年道、习了3年武,就把灵宵宝殿揭了个底朝天。因此,有很多人对他的师傅菩提祖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那么,此人究竟是谁?
菩提祖师隐居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灵台方寸山”取首尾二字就是“灵山”,“斜月三星”乃是天上之物,暗指“天空”。把他们合起来就是“天上灵山”。而我们知道如来佛祖恰恰就住在西牛贺洲“天竺灵山”的大雷音寺内。这两座山名如此相像,真的是巧合吗?菩提祖师与如来佛祖会不会有什么关联?
当孙悟空第一次见到菩提祖师时,吴承恩是这样描绘的:“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可见,菩提祖师也是西方的一位尊者。而菩提乃是西方佛教的象征。
难道这就意味着菩提祖师是佛非道吗?
如果他是佛,那他为什么对道教文化了如指掌,如果他是道,为什么又有“西方妙相祖菩提”之说呢?其实,佛已经超越了六道轮回,既然是佛,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不明了的。化身无量无边,去度众生。慈航道人不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吗?佛度人不一定是以佛的身份,可以是出家,可以是在家,可以化身男子,可以化身女人。总之,度人是讲善念巧方便的。
(4)菩提子
菩提子乃西藏语bo-di-ci之果,而非指菩提树之果实,产于雪山附近。其树属一年生草本,春天生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花,呈穗状;夏秋之间结实,圆而色白,有坚壳,如珐琅质,俗用为念佛之数珠,故称菩提子。
菩提子木本者为其别种,中国唯天台山有之,称为天台菩提。又于本草纲目无患子条中,举出无患子之七种异名,其中之一即称菩提子。校量数珠功德经(大一七.七二七中):“若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
《大唐西域记》云: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而以菩提来命名的佛珠质料,总计有三十多个品种。这其中有依产地来命名的,如天台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纹理来命名的,如星月菩提、凤眼菩提等。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209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209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