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74章 远近高低各不同

第74章 远近高低各不同

推荐阅读: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我的异能悠闲生活万界大强盗西游之人在天庭朝九晚五女富婆的神级村医穿越星际妻荣夫贵


        【一】《宿石邑山中》韩翃.诗
浮云不共此山齐,
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
秋河隔在数峰西。
四更天,月亮暂飞于小土山上的高树里,月光透过树丫落下斑驳的影子,零星的像是碎布条儿挂在了树枝之上;天空并非纯黑色,它是黑中透着一片无垠的深蓝,一直伸向远处,远处;那条繁星点点的银河,也仿佛被香山隔在了西天之外。
清婉站起身来,向西天眺望。她的视线仿佛要穿过这层黑幕,找到天的尽头。
友乾问:“你看啥?”
清婉说:“月亮为何有圆,还有缺?”
“月亮从圆到缺,形成一个完美的周期。” 友乾叹息道,“而我们的故事,却只有开头。”
“我们有开始吗?”
“怎没有?自从我见到你的第一天起,我就喜欢上了你!”
清婉笑道:“你那叫一厢情愿。”
“一厢情愿,更凄情啊!”友乾抒发着感慨,“弯月如钩,勾走了我心上之人;月亮如帆,载着你驶向远方。只要你平安幸福,即使不在我身边,我也无怨。”
清婉逗他道:“你同意,我离开你家?”
友乾点了点头,“不是同意,是无奈。”
“为何无奈?”
“因为你的心啊,早就飞走了。从此后,我只有看着这半个月亮,静静地挂在天上,清凉的月光,恰似你残留的温柔;月亮从圆到缺,是否溢满了我对你的挂念?而我们的故事,却只剩回忆。”
清婉捂着嘴儿一直笑。
友乾继续说:“弯月如刀,割断了我们的羁绊,却割不断我对你的思念;弯月如帆,载着你驶向远方,却承不住我对你的爱恋。只要你快乐永驻,即使是我将你送远,我也无悔。而天空的弯月啊,将会是我的见证……”
看到友乾痴情地朗诵,清婉一没控制好,就“噗嗤”喷了他一脸。
友乾摸了把脸说:“我有那么好笑么!”
“不好笑吗?”
“哪儿好笑了?”
“你说你,一大把年纪了,还不知羞地对儿…姑娘…说着情话……”
“其实,再动听的情话,不如身边有一人陪。”友乾把双手搭在清婉的肩上,“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给你以宽慰;在你需要照顾的时候,给予你帮助。当你一头白发,陪你散步在夕阳西下;当大雪纷飞,为你添衣说话儿。”
清婉叉开他的双臂,羞涩地转身,“说什么白头到老,俺才多大?想不了那么远~”
“女人在感情的世界里,永远都是孩子,正是如此,才需要一个成熟的男人长情地相伴,慢慢陪你长大。”友乾从后面抱住了她,“好好珍惜这个不离不弃、愿意陪你到老的人吧!再说了,擦肩而过都是一种缘,何况是要陪你到老的人呢?”他的嘴巴渐渐凑近她的耳边,柔情似水地说,“就让我待在你的身边,陪你度过一生吧!”说罢,便开始亲吻她的耳朵。
清婉挣脱了他,“你不会,只是嘴巴会说吧!?”
“哎~,我不单会说,唱得比说的好听!”
“哼,就你那些浪子歌,像狼叫似的。”
“那是我没用心去唱,要不,我为你献上一首?”说着,友乾便从马褡子里掏出了那件乐器,拨弄了几声。
“这是什么呀?怪好听的。”
“‘浑不似’[1],就是‘什么也不是’的意思。”
清婉又笑,“你是说它,还是说你自己?”
“当然是说这乐器啦!”
“怎么,你出门还带着乐器?”
“都是我那些朋友,喝上酒就喜欢‘呕吼’。在他们当中,我还算是有才分的人了,便送了我这把西域乐器,让我为其伴奏。”说罢,便靠坐在溪边的那棵大树上,就着那轮半月,自弹自唱了起来……
【二】《爱太深》姬坤.词 王键.曲
[歌曲]“你的美,勾了我的心;你的人,带走我的魂。寂寞里相遇,谁以为谁能够真心以对。”
清婉走过去,趴在他的肩头,静静地倾听。
[歌曲]“你的笑,让我着了迷;你的泪,总让我心碎。黑夜中来去,我发现自己已不能够没有你。”
正听得入迷,忽听友乾唱到:
[歌曲]“我爱你爱的太深,你却背着我好上别人,对你付出了真心,为什么留给我满身伤痕。我爱你爱的太深,你却伤害我那么残忍,醉了的我孤独的心,我到底该怎样去爱一个人。”
当听到“背着我好上别人”这句时,清婉当场翻了脸,起身说道:“谁好上别人了?你的意思是我不守妇道?”
友乾放下乐器,赶紧过去哄她,“没有,没有说你,我是说那月亮,你不见,我是对月而歌么?”
清婉说:“净狡辩,月亮怎会爱上别人!”
“怎不会?”此时,月亮正好落山了。“若它不是跟着爱人去幽会,为何不见了呢?”
清婉又被逗笑了,“你,你这人,真能瞎掰!”
“怎是瞎掰,确是如此。”
【三】《爱与恨》古语
爱太深,就心沉沦;
恋至迷,则心至痴。
爱之深,便恨之切;
剪不断,乃理还乱,
爱与恨,唯有一念之差;
情与仇,只在瞬息之间。
“哎,我问你个问题,”清婉忽然来了精神,“你要认真回答哟!”
友乾问:“什么问题?”
“如果我死了,你吃屎粑粑我才能活,”清婉歪着头问,“你吃吗?”
友乾一点儿没有含糊,说道:“吃呀!干嘛不吃?!”
“你吃多少?”
“吃到你……”友乾刮了刮清婉的小鼻子,“长生不老!”
“呀~呸,呸,呸。”清婉做呕吐状,“恶心死了!”随即,美得转身用头去撞树。
“腌臜的是我,你撞什么脑袋?”
“我替你埋汰呀!”清婉笑着转过身来。
“这哪是埋汰,这是对你‘爱之深,情之切;恋至迷,心至痴’啊!”
“你都痴迷吃屎了,我若接受你,岂不是臭味相投?”
“你管那么多!”友乾说道,“真正的爱情,不一定是别人眼中的完美匹配,也不一定是人们想象中的干净高洁,而是相爱的人彼此心灵的契合,是为了让对方生活得更好而默默奉献。”
清婉手挽一缕青丝,问道:“你…会不会…天天缠着我…不放呀?”
“不会。”
“不会?”清婉诧异道,“那,你这是真爱我么!”
“真爱不是成天介腻歪在一起,而是从内心发出的关心和照顾,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哗众取宠的行动,只有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关爱。如果你还不敢确定的话,那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去慢慢体会,若你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东西,那就是爱情。”
清婉若有所思。
“真正的爱情,是在能爱的时候,懂得珍惜;在无法爱的时候,懂得放手。因为,放手才是拥有了一切……”友乾的声音很温柔,很有情感,而且很男性。
【四】《丁香窸窸》元曲
丁香窸窸,玉津淘淘;
啜不尽的甘露,
咂不厌的香梢。
臊红煞脸儿双眼闭牢,
由着情哥哥狠劲嘬个饱。
天,蒙蒙亮。
友乾伸开了双臂,撑在大树上,把清婉裹挟在两臂中间。他那比清婉大两圈的身材,让清婉感到很是安全;还有一种大写的我要你,我要你,我要吃定你了的强烈震撼。
清婉也毫不示弱,用同样火辣而又倔强的目光盯着他。
友乾说道:“让我们来一场真正的恋爱吧!我会让你的身心都会感受到幸福。”随即,轻轻地吻上她的唇……
长时间的亲吻和动作,让清婉的心情稍微平和了一些,也明确了他的下一个进攻的目标。
心中有了数,便也有了一份期待……
天,早已大亮。
但有一些昏暗,仿佛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水墨画里,还弥漫着好闻的青草香。
身边的那颗柳树,在微风中微微地点头;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有时还上下跳跃,仿佛也想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塘边的野花倒映水中,美丽极了。
有几个水星星落在清婉的脸上。
本以为是友乾的口水,睁眼一看,却不见他的身影。又有几颗水珠落了下来,这才明白,仿佛要下雨。便大声喊:“是不是要下雨?”
友乾正在收拾着行装,回头说道:“是啊!”
清婉坐起来问:“怎么办?”
“昨天去买吃食的时候,经过一座三孔石桥,旁边的两孔是俩假孔洞,不是用来淌水的,只为装饰而用,我们可以去那里躲上一阵子。”
“远吗?”
“不远,过了那片高粱地就是,走路去的话,也就是一盏茶的时间。”
“那,我们快过去吧!”
友乾把清婉拉着站起身来,说道:“来,我抱你过去!”
“为何不骑马?”
“让马儿先在这儿吃会儿草。”说着,友乾便蹲下身来,让清婉跨在他的腿上。
清婉诧异地问:“你不是要抱我过去嘛,干嘛又蹲下身来?”
友乾笑了……
————————————
注释
[1]浑不似
浑不似,也叫“火不思”,又名“虎拍思、胡拨四、琥珀词、琥博词”等。《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对“火不思”释义为“拨奏弦鸣乐器。传统的火不思,形似饭勺,琴杆较长,共鸣箱较小,由于音箱蒙有皮膜,因而音色富有浓厚的草原风味。
火不思是蒙古传统的弹拨乐器,蒙古语音译,意为“琴”。在蒙古族宫廷歌舞乐中,火不思是不可或缺的乐器。
据记载,在古代蒙古军队中几乎人手一把,除了男士之外,女子也喜弹火不思,元代文人笔下的“马上琵琶”指的就是火不思。新疆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的姆兹和云南纳西族的苏古笃,与火不思相近,名称也相似,研究者认为它们属同一渊源的乐器。
一、乐器来源
第一种说法认为,这种乐器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创造的。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乐曲》(卷二十八):“达达乐器,如筝、秦琵琶、胡琴、浑不似之类。”这“达达”,就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蒙古族,“浑不似”即是“火不思”。目前,大多数的学者都赞同火不思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这个观点。
第二种说法认为,火不思是由我国的琵琶演变而来的。宋代俞琰《席上腐谈》载:“王昭君琵琶坏,使人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浑不似’今讹为胡拨四。”《文献通考》中也有着相似的记载:“火不思……长安客话浑不似,制如琵琶,相传,王昭君坏,使人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浑不似,遂以名,元史以为火不思,今以为胡拨思,皆相传之讹,按二说备矣。”这种说法的可信度虽有待于进一步的商榷,但其中提到的乐器名称,则可证明这一乐器在元代已存在于内地。
第三种说法认为:“此器可能是由中亚细亚,古代回回国的地区传入中国的。”元代杨瑀在《山居新话》中说,“镔铁胡不四,世所罕有,乃回回国中上用之乐,制作轻妙。”由于我们据历史已很久远,火不思究竟源于何地,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
二、传世历史
历史悠久的火不思,出现于公元前1世纪初,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人民共同创制的一种弹弦乐器。关于火不思,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西汉元帝时(公元前49年-前33年),南郡秭归(今属湖北)王昭君被选入宫,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朝见汉皇,汉元帝以礼相待,呼韩邪单于表示“愿婿汉氏以自亲”,永结友好。王昭君自愿嫁到匈奴,汉元帝遂以昭君相许,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阏氏”。王昭君去匈奴路上,曾在马上弹奏琵琶。她的故事,成为后世诗词、小说、戏曲和说唱等的流行题材,绘画中也有王昭君马上弹琵琶图。
在匈奴期间,王昭君所弹的琵琶,深为胡人所珍视,并模仿它制作了新的乐器,但既粗陋又不相像,从此便有了“浑不似”之名。
火不思的图像,最早见于唐代古画中。1905年,在新疆吐鲁番以西的招哈和屯(这里原是古代高昌地区),发掘的9世纪初的唐代高昌古画,画中有“一儿童抱弹长颈、勺形、四弦轴并列一侧的弹拨乐器”。可见,早在唐宋时期,火不思已流行于我国西北广大地区。
三、相关记载
火不思之名及其形制,始见于元代史籍。《元史.礼乐志》(卷七十一)载:“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以皮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事物异名录.琵琶》载:“元志,天乐一部有火不思,制如琵琶,今山、陕、中州弹琥珀词,盖‘火不思'之转语也。”这种乐器在蒙古族建都北京的元代,已被列入国乐,是经常在宫廷盛大宴会或王室内宴上演奏的乐器。后来广泛流传和盛行于中原,在山西、陕西、河南一带,汉族人民也喜闻乐见。
朱元璋灭亡元朝以后,许多蒙古族风俗习惯都被明朝继承下来,如演武中的“射柳”、礼节中的官民相见礼等都原样保留着。但火不思已不入国乐,继续在蒙古族中流传,并起着沟通蒙、汉族之间文化联系的作用。15世纪中叶,蒙古瓦剌部强盛,明廷赠送给瓦剌可汗的礼物中就有火不思。在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的“土木之变”中,掳获英宗的瓦剌太师也先特别擅长音乐,他宰马设宴,先向英宗奉上皇酒,然后亲自弹奏火不思并唱着歌,还命令身旁的蒙古族人一起合唱,这在《明英宗实录》中曾作了记载。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有:“今乐器中,有四弦长颈圆鼙者,北人最善弹之,俗名琥博词……本虏中马上所弹者。”明代沈宠绥《度曲须知》载:“明朝北调伴奏乐器中有筝、浑不似……”
到了清代,蒙古族的风尚再度盛行,这是因为清朝入关前(叫后金),满族的文化受蒙古族文化影响较大,入关后,清朝除继承以汉族为主的中原文化外,又有意识地提倡满蒙文化,所以许多元朝习俗又兴盛起来。清朝把蒙古族音乐列为国乐之一,除在欢宴蒙古王公时演奏外,每逢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大朝会和木兰行围时都要演奏。《大清会典》图注述其形制说:“火不思,四弦,似琵琶而瘦,桐柄梨槽,半冒蟒皮,柄下腹上有棱,如芦节,通长二尺七 寸三分一厘一毫。”《清朝续文献通考.乐考》中也有:“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以皮为面。”此时的火不思,是蒙古乐番部合奏乐器之一。《大清会典.乐部.若燕乐番部合奏》有:“用云璈-箫-笛-管-笙-胡琴-琵琶-三弦-月琴-二弦-轧筝-火不思-拍板等。”清代陕西梆子(又称西调)曾使用火不思为伴奏乐器。民国初年,内蒙古东部喀喇沁王府乐队中仍在使用火不思。火不思还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在河北省易县东韩村的十番会演奏中,至今仍使用火不思。传统的火不思,形似饭勺,琴杆较长,共鸣箱较小,由于音箱蒙 有皮膜,因而音色富有浓厚的草原风味。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210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210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