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71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

第71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

推荐阅读:妖龙古帝闪婚夫妻宠娃日常圣女魔力无所不能农村女婿蝉动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


        【一】《醉翁亭记》[1]欧阳修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听说刘采春跳了河,清婉是异常气愤:“干嘛跳河,为何不回去找自己的丈夫,那个周,周……”
友乾替她说:“周季崇。”
“对,就是那个小人。”
“人家怎是小人?”
“怎不是,当初怎能为了几个臭钱就把妻子给卖了!”
“人家没卖妻,只是给当官的用几年而已。”
“既然到了期限,为何不去把妻子接回去,让她无路可走跳了河?”
“你这人,不是妻子出轨在先么!”
“出轨怎么了,出轨也是男人的不对!”
“好,好,好,都是男人不好!”友乾笑了笑,“哎,我再给你讲一个真正卖老婆的事。”
“还是元稹?”
“不,是我的老乡苏轼。”
“苏东坡多么有才华,办事又稳重,怎能卖老婆呢?”
“苏轼虽有文采,但也生来洒脱豁达,不拘小节,是个浪漫主义文人。所以,做官并不是他擅长的,一旦由着性子来就会被贬谪。
一旦贬谪,就开始处理起自己的妻妾来,卖的卖,送的送。这些被卖的小妾中,甚至还有怀了身孕的。后来,有个宦官叫梁师成,还有个翰林学士孙觌,都说是被苏轼送人的姬妾所生,应该是他的血脉。当然,小妾送人或卖钱并不是嫁给苏轼最坏的结局。”
“还有更惨的?”
“当然,最惨的是一个叫春娘的小妾。
苏轼有个朋友姓蒋,一次给他送行的时候偶遇春娘,很是喜欢,于是,就向苏轼讨要,并且许诺以白马交换。苏轼觉得用一个小妾换一匹大白马很是划算,便很高兴地同意了。
春娘是个颇有才华和个性的女子,一听说丈夫用她换了一匹马,便羞愤不已,怒斥苏轼道:‘当年的晏婴尚且知道不能因为马而降罪与人,你堂堂一个大学士,自来号称怜香惜玉,居然,用我换一匹马!’愤恨之下,春娘一头撞向了槐树而死。”
“苏学士总是诗情画意的,怎能做出如此煞风景的事儿?”
“你们女孩子不都喜欢才子么,你看,如此的大才子有什么好的?”
“苏轼、元稹只是个例。”
“呵,哪个文人不好色,那个才子不风流?甚至有的,连自己的外甥、儿媳也不放过。”
“你说的是你自己吧!”
友乾讪讪地说:“这,这,我算是哪门子才子呢,恐怕连个文人都数不上,我是个浪子。”
清婉知道这句话把友乾噎得不轻,黑夜里都能感觉到他的脸红得发烫,便笑道:“你说的这位大才,是谁呀?”
“欧阳修么。”
“他怎么了?”
“你看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吗?”
“谁看那些‘醉汉记’的东西。”
“提起欧阳修,耳熟能详的莫过于他的《醉翁亭记》。这篇名文,不仅将‘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的琅琊山盛景推介于天下,更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文人情怀抒发到了极致。你知道,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就了这篇文章吗?”
“什么情况?”
“在欧阳修四十岁那年,他的堂侄欧阳晟之妻张氏与家中男仆私通,事败见官后,张氏不仅对奸情供认不讳,竟然还供出了婚前的一段“不伦之恋”:说自己小时候寄住在舅父欧阳修家时,舅父曾对自己常有一些暧昧之举。因陷‘与外甥女滥情’,欧阳修被贬滁州,作了《醉翁亭记》。”
“欧阳修,怎么可能?一定是他这外甥女经不住酷刑拷打,为了减刑,胡乱咬的吧!”
“就算这次是冤枉了欧阳修,为何在他六十岁时,又遭所谓“帏薄不修”的弹劾,背负了“与长媳通奸”的不实指控,而这一次举报的,竟是欧阳修的妻弟薛宗孺,检举欧阳修和长媳吴春燕有不正当的关系……”
清婉爱笑,笑起来很美,很甜,而且笑的时候浑身都跟着颤动,她的痴笑惹得友乾浑身痒痒。友乾就问:“你笑什么?”
清婉笑道:“苏轼生于四川眉州,欧阳修生于四川绵州,你出生于四川邛州……你们三人,是否可组成蜀川‘三剑客’呀!”
“你才贱呢!”
“你贱!!”
“我再贱,我也是而立之年,正是贱的时候;可白居易都花甲之年了,还跟他的好同学元稹换着妻妾玩。”
“白居易也这么烂啊!你看他的诗章,写的多正派,多么地浩气凛然!”
【二】《赠薛涛》白居易.诗
友乾笑道:“白居易曾写过一首《与薛涛》送给了薛涛,其中有一句叫做‘欲逐刘郎此路迷’,说的是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女的故事。但白居易不说‘刘郎逐仙女’,反倒说‘仙女逐刘郎’,这究竟有何深意呢?”
“有何深意?”
“这分明是白居易在嘲讽薛涛被元稹始乱终弃的不堪往事。很显然,这是他那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小人心理在作祟;但你同时也可以看出,白居易其实早就对薛涛这个半老徐娘的大才女,垂涎三尺的程度之深。”
“这首《与薛涛》是什么时候写的?”
“大概是元稹对薛涛始乱终弃十年后的事了。其实,当时元稹虽抛弃了薛涛,但薛涛仍旧一直以元稹的外室自居……”
“她不是当道士了吗?”
“当道士只是给元稹看的,说明自己除了元稹,不会再爱别人了。因此,白居易此时写如此嘲讽的诗给她显然是有非分之想。”
“也可能是替元稹试探薛涛是否专情!”
“不可能,元稹现在躲她都来不及,哪敢再去招惹她。白居易也就是瞅准了如此的契机,才想去勾引她。”
“既然对人家有想法,干嘛又写诗嘲讽?”
“这也是追女人的一种方法。”
“有道是,朋友妻不可欺。虽然薛涛不是元稹的妻妾,但总归人家以元稹的外室自居呀!”
“说的是!”友乾道,“不过,白居易之所以要勾引薛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元稹也曾动过他的女人。”
“是嘛!”清婉仿佛来了兴趣。
友乾说:“在白居易的心中,自己和元稹的女人是不分彼此的。当初,元稹刚到浙东就任的时候,倍感寂寞,就经常去在杭州主政的刺史白居易家里玩。当时,杭州有位名叫玲珑的歌女,其实是白居易的情人。没曾想,元稹一见便难以忘怀,就向白居易借来一个月为自己享用。”
“还有这种事?”
“就这样,白居易和元稹,这两位在当时被并称‘元白’的大名家就共享了同一位歌女,如此不堪的艳情绯闻自然也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千古笑柄,时至今日也令人不齿。”
“他的《与薛涛》是怎么写的?”
友乾背诵道:
“峨眉山势接云霓,
欲逐刘郎此路迷;
若似剡中容易到,
春风犹隔武陵溪。”
诵完说道:“纵观这首《与薛涛》,确实语言犀利,恶意满满,对薛涛也很不尊重。”
清婉说:“其实,他俩的这段恋情,始乱终弃的是元稹,应该遭受指责唾弃的也应该是元稹,人家薛涛自始至终是个痴情的受害者。”
“因为白居易与元稹是同学[2],至交好友。他才一方面偏袒自己的同学,另一方面又对同学的情人下手,实在是既失公允,又失风度。”
【三】《悯农二首》李绅.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清婉说:“男人怎是这样!”
友乾笑道:“男人啊,越是表面看似正直的,私底下却净做龌龊的事儿。要说‘三剑客’的话,元稹、白居易、李绅同学仨算是最佳组合。”
“李绅?就是写《悯农》的那位?”
“是啊,就是这个人品看似很好的农民之子,一旦做上了官,生活堪比他人更加地奢侈。因为他特别爱吃鸡舌,为此,他一餐要杀300多只活鸡。”
“三百多?”
“你想,鸡舌头才多大点肉?三百只鸡正好凑足一盘肉。”
“他以前不是家里很穷吗?”
“有句成语叫‘小人得志’,我觉得用他身上十分恰当。”友乾说,“李绅在年少时,由于家境贫寒,经常到族中没出‘五服’的兄弟家打秋风。有个叫李元将的人,是族中家境最好的,于是他百般巴结,甚至还主动把自己在族中的辈分降了一级,称呼李元将为叔叔。
李元将很高兴,经常收留他在家中吃饭。
李绅做官后,一改往日对李元将的态度,每次见他都极为倨傲。李元将也再不敢以叔叔自居了,便主动降低辈分,先以弟弟自称,接着又以侄儿自称,结果李绅都对他爱答不理的。最后,李元将干脆自称孙子,见着李绅就喊爷爷,这李绅的脸上才有了几分笑意。”
————————————
注释
[1]《醉翁亭记》散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白话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2]同学
同学,是指在共同环境下一起学习的一群学生。可小分为同班同学、同级同学和同校同学等。
同学通常指曾经于同一时间在一起学习的人,而并非与自己同时在学的校友,一般比自己较高年级的同学称为学长、学姊,比自己较低年级的同学称为学弟、学妹。一般而言,同学的友谊比较纯朴,没有重大的利益权力竞争,因此不少人与同学成为好友,甚至知己、密友。
详解及出处
(1)同师受业。
《庄子.知北游》:“妸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周书.宇文孝伯传》:“及长,又与高祖同学。”《后汉书.郑兴传》:“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也。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遂积精深思通逹其旨,同学者皆师之。”
(2)同伴。
法显(宋江陵辛寺)《高僧传》卷三:“尝与同学数十人于田中刈稻。”
(3)清代严禁文人结社,禁用社兄、盟弟等称呼,于是文人之间改称同学。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刺称同学》:“自前明崇祯初,至本朝 顺治末,东南社事甚盛,士人往来投刺,无不称‘社'、‘盟'者;后忽改称‘同学’,其名较雅,而实自黄太冲始之。”
(4)同窗。
宋.吕祖谦《与朱侍讲书》:古代学习条件很艰苦,所以就把同学称做同窗。窗,有寒窗之含义,说同窗二字,也就更能显出说话者之间的亲密和尊重,比说同学要亲切得多。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211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211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