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重生大宋征服史 > 第269章 沈氏父子离乡赴京

第269章 沈氏父子离乡赴京

推荐阅读: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太古神尊裂天空骑绝色毒医王妃邪王嗜宠:鬼医狂妃叩问仙道我在凡人科学修仙修仙:开局从药童开始女总裁的全能兵王九星神龙诀

    胜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杭州沈府西院,沈披站在院子里微笑看着沈方打拳。
    今日是沈括、沈方父子两人前往京城的日子,原本沈括应当在早晨六点起床,可是已经到了九点,北楼二楼卧室的房门依然紧闭。
    沈方修练至换元境界后,目力、听力大幅提高,虽然他居住在西院的东楼,但昨晚夜深人静之时,沈括卧房里面的动静还是让他听得真真切切。沈方今世虽然是个童男子,但是前世记忆中可有过不少女伴,那种神秘和熟悉的动静,一下子打乱了他的心思,让他想起了自己未来的两个娘子。
    也不知道是沈括龙虎精神,还是张宛娘青春年少,到了四更时分,声音才渐渐停歇。沈方虽无意听床,但是他耳聪目明,想不听也不行,最后干脆放弃了睡觉,提前一个时辰练习《太上老君养生功》。这《太上老君养生功》端的奇妙,入门极易,但越修行,越感觉其功法深不可测,沈方最近一个月修行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出神期的屏障,这说明他的修行进步神速,已渐渐地达到了换元境界巅峰。
    在前世,他陆陆续续修行了八十年,熟知各种修行理论和技巧,了解各种幻境的存在和如何破境,但依旧卡在补元境界;而这一世,刚重生之时便悄然突然至换元境界,半年不到的时间又达到了换元境界巅峰,这样的修行速度已经不能用修行功力深厚、知识渊博如海来解释,只能说这具身体的底子好,而自己确实是具有大运道的人。
    只是不知道希望号另外六名同伴命运如何。希望号被黑洞吞噬、撕裂只是一瞬间的事,仿佛前一个瞬间还在宇宙中航行,这一瞬间便穿越到了这个平行时空,沈方不相信只有他有这样的运气,他相信另外六名同伴也会穿越到这个平行时空的其它地方。也不知道他们重生之后的身体如何,若是垂死的老人或刚出生的婴儿,那便太可惜了。
    沈方虎虎生风地打完一套龙虎山长拳,围观的丫鬟、仆从们都鼓掌叫起好来,特别是几个年纪还小的丫鬟,用崇拜的眼光看着沈方,仿佛沈方便是这世间的大英雄。
    沈方走到沈披面前,“大伯,我爹怎么还不出来,要不我去叫他?!”
    “让他再休息会儿吧,昨晚也够累的。”沈披刚说完,便觉得沈方年纪尚幼,不应该提这个话题,正在他准备打圆场时,发现沈方根本就没在意。
    这时沈括卧室门从里面打开,沈括穿戴整齐走了出来,几个丫鬟赶紧上楼伺候夫人更衣梳洗。
    沈括装作什么也没发生,向沈披一礼,“大哥,让你久等了。”
    “无防,我正好可以欣赏方儿的拳术。方儿武艺固然高强,可是你们轻装赴京,只带四个随从,还是有些人手不够,不如挑上十几个伴当护院,有了二十来人,便是遇到大一点的麻烦也能有个照应。”
    “大伯,不用那么麻烦,这四个随从乃是我们昌国沈氏亲卫队中的高手,武艺高强,枪法也极准,况且,以小侄的武艺,这天下还有谁能拦得了我。”沈方昂首挺胸,显得信心十足。
    “方儿,胡闹!”沈括板起脸孔,端出严父的架子,“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这天下能人异士多了,你随为父远行,不可惹事生非,你可明白?!”
    沈方吐了下舌头,赶紧回道,“明白!”
    沈披、沈括两人知道以沈方的脾性,必然不会将沈括的话放在心上,两兄弟互视一眼,苦笑着摇摇头,不再理他。
    一个小时以后,沈括、沈方带着四个随从,由沈披带着十几个护院陪同,在众人的注视下骑着快马向杭州西门清波门远去,面色酡红的张宛娘幽怨地注视着沈括的背影良久,才在丫鬟的搀扶下回到了府中。
    沈括昨日守制之礼结束后,便向两浙路内监使吴大用、两浙路安抚使张蒭、两浙路制置使史世倬等官员辞行,这些官员今日一大早便来到清波门外十里武林山下,等了两三个时辰,才看到沈披、沈括、沈方一行人自清波门方向骑马而来。
    临时搭建的暖棚之下,已有仆从用昌国沈氏制造的蜂窝煤炉温好了酒菜。
    “监台大人,泰山大人,制台大人,折煞沈某了,括于昨日向各位大人辞行,本不想打扰,所以便没有知会走水路还是旱路,没想到各位大人还是远道相送,沈某感激不尽,”沈括拱手作揖道,“方儿,你过来给监台大人、外公、制台大人磕个头。”
    沈方人虽长的高大,但是辈份却低,闻言只好跪下来向三位两浙路的头面人物磕头致谢,吴大用赶紧将沈方扶起来,“二公子快快请起,二公子虽然身在昌国,但在杭州城内也是名士,前些日子,二公子所写的水调歌头已经在杭州城内传遍了,无论是吴越才子,还是青楼歌姬,无不想一睹二公子的风采。没曾想,二公子刚回到杭州没几天便要远行,实在可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本是沈方与沈括在交谈之中,为了证明他有先知的本领,将前世苏轼于六年后在密州写的词提前写出来,结果沈括觉得这首词非常合自己胃口,便手书下来时常品评,无意中被沈披发现,沈披阅后惊喜之余便问此词为何人所作,沈括只好说是沈方在中秋节思念亡母时的作品。就这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胫而走,传遍了杭州城,只是人们在提起这首词时,没有人真相信是沈方这名十几岁的少年所作,人们纷纷猜测,这首词乃是沈括所作,只是假托沈方之名,为儿子博个才子之名罢了。吴大用在这时提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看似在夸沈方,实则是在两浙路各官员面前将沈方推举出来,试验一下沈方的成色。
    此时官员送别之时,往往要吟诗赋词相赠,如是沈方此时推托,便坐实了沈括代笔,能为吴大用出一口因慧通和尚身死被官家斥责的恶气;若沈方真能写诗词应对,则吴大用也有了提携后辈之美名。
    沈方两世为人,知道吴大用的用意,恨不得拔出怀中的M1911,将这阉人的狗头打爆,可是他表面上却笑吟吟看着吴大用不说话。沈方知道肯定有人帮他解围,果然他的便宜外公张蒭笑道,“监台大人,水调歌头一词乃是方儿酝酿已久,有感而发,如今仓促之间如何可得此等佳作,不如改日再由方儿献上新作,供监台大人品评。”
    吴大用点点头,他也无意为难沈氏父子,今日内监使司的幕僚为他准备了几首诗作,他用了一晚上背了下来,正好可以在这些大周正牌进士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文采。他正准备先拿出一首送别诗来,供两浙路官员品评,突然听到此次送别的主角沈括笑道,“方儿,好生无礼,监台大人提携于你,此等良机岂能放弃,还不赋诗一首,让监台大人及诸位叔伯品评。”
    这沈括哪里来的自信,难道早有准备?吴大用疑惑的眼光看向沈括及沈方,只见沈方明显一副吃了瘪,无可奈何的样子。
    这沈家小鬼是真没有准备,还是故作姿态?以这小鬼的奸诈,必然是后者。吴大用面露微笑,但是心里却恨得牙痒痒。
    沈方有心想低调一些,随便写一首诗应付,但脑袋里面全是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人的诗词,一时半会儿编不出满意的诗词,只好应了一声,走到暖棚下的书案旁边,在端砚之上倒了一些清水,仔细地磨了一砚台浓墨。
    两浙路的官员们都好奇地围了上来,观看这位杭州城内无人不晓的传奇人物有何文才。
    “人生忧患始于名,旦喜无闻过此生。却得少年愚痴力,读书学剑两无成。”
    这首改自辛弃疾的诗一落到杭州产素云笺上,便引起一片赞叹声。这些两浙官员大都是进士出身,自幼习字,练得一手好书法,看到沈方的书法颇有王右军的笔意,挥洒自如,犹如龙飞凤舞。再看其诗文,虽然短小,却也显出作者的功力,文中流露出来的远离功名之意让这些两浙官员极为欣赏,再加上沈方放下身段,自呈愚痴,让观者难以生起嫉妒之心。至于文中所写读书学剑两无成,在场之人都将此看做沈方自谦之语,因为杭州之人无人不知,这沈方文武双全,天文地理无所不精,寻常武师,便是十几个也不是他的对手。
    沈括看了沈方写的七言绝句,也觉得书法文字俱佳,但还达不到心中期望的程度,听到旁边同僚的恭维叫好之声,连忙替沈方谦让了几句。
    以吴大用为首,众人纷纷开始在素云笺上面留下自己的墨宝,这些诗词乃是应景之作,谈不上工巧,只是表达惜别之意,同时诗文中希望沈括等人一路平安,到了京城之后受皇帝恩宠,可以久居高位。
    轮到沈披写诗词时,沈披轻笑道,“方儿,大伯方寸已乱,言语迟滞,你可代赋一词?”
    “是。”沈方应了一声,乖乖地来到书案之前,蘸了笔墨,提笔便写。
    “南乡子~送别”沈方毛笔一落,便有官员惊喜道,“是南乡子。”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武林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这首《南乡子》上阕刚写完,包括沈括在内的所有人都知道这首词的水准远超今天所有的送别诗词,特别是后一句“谁似武林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必然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武林山也将成为杭州城迎接西来宾客的象征。沈披更是欣喜万分,拈着胡须默默地品评。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凄雨晴时泪不晴。”
    下阕写完,叫好之声不绝于耳。沈方写的这首词在前世乃是苏轼在四年后所作,苏轼当时任杭州通判,他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前往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浙江余杭),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原词的“谁似临平山上塔”,改成了“谁似武林山上塔”;原词的“秋雨晴时泪不晴”,改成了“凄雨晴时泪不晴”。不然时间、地点都不合适,当下就露了马脚。
    “方儿,你为大伯做的这首词水准极高,可是旧稿?”沈括提醒道,这样水准的词作若是即兴随笔写出,只怕苏轼本人也没有这个把握。
    “正是,孩儿在昌国时有些存稿,此时此景倒也能用得着,便稍加改动。”
    “可还有存稿?让为父答谢一下众大人。”
    沈方心里面暗道,老爹啊,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吗,他从记忆中一堆诗词中找了一首适合沈括此刻心境,由辛弃疾所写的《鹧鸪天·扑面征尘》,只是把词中的小红桥改成了段家桥。段家桥乃是西湖断桥的旧称,用在这里,倒也符合沈括等人骑马出杭州西门,途经西湖断桥的实际情况。沈方应了一声,再度来到书案之前。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段家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这次沈方所用的乃是瘦金体,此时世间并无瘦金体,官家所书院体书法虽然有些瘦金体的笔意,但还没有瘦金体如此夸张、独特。可以想见,酷爱书法的胜吉皇帝见到此书法必然会见猎心喜。
    两浙官员们围着欣赏品评书法,竟无人谈论这首词中的文句,过了许久才有一位官员叹了一口气道,“这词句固然超人一等,这书法更加令人叹为观止,万万没有想到,二公子未及弱冠,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力,而这字体前所未见,自成一派,不知道如何命名?”
    “此书法乃是唐代薛曜首创,薛曜书学褚遂良,瘦硬有神,用笔细劲,结体疏朗,故名瘦筋体(注:瘦筋体在后世改名为瘦金体乃是表达对宋徽宗的尊重)。”
    张蒭见沈方所写的鹧鸪天里,流露出对家人思念,心中猜想此词必是沈括真情实感,沈方才会有感而发,自己的女儿嫁给沈括可谓配得良偶。张蒭身为两浙路安抚使,两浙路的文化昌明也是其工作之一,此时见到出现了不少佳作,便朗声道,“吴监台,史制台,今日恰逢盛会,涌现出不少可以流传后世的佳作,使张某不禁想起当年右军兰亭结集。如今昌国已有活字排版工艺,我有意出资将此次众位同僚及方儿的佳作结集出版,书名武林集,不知可好?!”
    吴大用此次也背写下了三篇应景诗词,听到张蒭之言,赞道,“张抚台所言甚是,适才二公子有‘谁似武林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的妙句,我愿出资为二公子这三封手书,摩刻为碑,并建三碑亭以纪念今日盛会。”
    此乃为沈家增光之举,沈家虽然富甲天下,但也不好自己组织印书、刻碑,如今有两浙路头面人物出面,沈披、沈括自然千恩万谢。
    吃完酒肉,沈括、沈方带着四名随从纵马远去,吴大用、张蒭、史世倬、沈披等人“归路晚风清”,一边吟诗作对,一边策马扬鞭,好不惬意快活。
    《两京风云》是本书的第三卷,主要描写沈方在大周京城开封和西夏京城兴庆府的传奇故事。
    沈方在东京的人设是纨绔子弟,首席恶少,专抢各种恶少的女人,与皇子皇孙斗富,抢大臣的小妾,杀掉当朝国师,烧掉当朝宰相的宅院,囚禁皇帝爱女,与禁军动武斗狠。
    沈方在兴庆府的人设是俘虏,把西夏梁太后收为后宫,杀掉掌权的党项贵族,在西夏后宫杀了个七进七出,将西夏一品堂直接拆掉,然后逃出西夏,将梁太后彻底激怒。喜欢重生大宋征服史请大家收藏:(663d.com)重生大宋征服史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9/19502/1169068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9/19502/1169068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