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大明1551 > 第149章 弊病

第149章 弊病

推荐阅读: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我的异能悠闲生活万界大强盗西游之人在天庭朝九晚五女富婆的神级村医穿越星际妻荣夫贵

    张岳虽发重臣脾气,但底下官员说话还是要允许的。
    特别是胡宗宪精明干练,对国朝赋税收入支出相当清楚。
    胡宗宪说的这些,张岳也是十分明白。
    朝廷赋税内府开销十来万两银,剩下的就是皇室开销和宗室俸禄开销,一年四五百万两是要的。
    此外军费五百万,官员俸禄不到三百万。
    除去这三大项开销外,大明一年财政支出还有六万两是用来赈济水旱灾民。
    这一年银当然不够,嘉靖年间正是小冰期开始时期,水旱灾害没有万历到崇祯年间那么频繁和严重,但也很少有风调雨顺的时候。
    一年几万两赈济灾民当然严重不足,加上水利投入为零,地方上会收一些杂税来做一些维持道路桥梁的事,更多的事便是做不下来了。
    从中枢朝政支出来看,大方针只有两条,一条是保军费,嘉靖皇帝对有国还有家还是有认识的,不把军队保着,守住疆域,老朱家天下不保,他还能在深宫安心修道?
    第二条就是短了谁的,也不能短了老朱家的。
    皇室内府加宗室俸禄折银四百多万两,远超官员俸禄不说,拿到的不是真金白银就是实打实的粮食,布匹,丝绸,茶叶,绢,盐引之类。
    都是硬通货。
    官员就是拿胡椒抵俸禄,民间卖价一两一斤,朝廷按永乐年间的物价算是四两银一斤,官员几个月的俸禄按粮食是几百石,折银也有百来两,结果换成几十斤胡椒,拿到市场变卖还不一定有人收,有人买。
    京师文官过万人,短时间内从内库发出十几万斤胡椒,市场瞬间饱和,而且收储时间久的胡椒质量较差,折银收买实在不合算。
    也就是那些实权官吏和当道大佬,他们的胡椒当然是不愁卖。
    当然,这一类的官员原本也不指着俸禄过日子,但越无所谓的官员,他们的胡椒反而越好卖。
    胡椒抵银从成化年间成规模,到嘉靖年间蔚然成风,万历初年也还经常如此行事。
    万历初年,就有清官拿了几斤胡椒的俸禄,愤而上吊自杀的事情发生。
    “老夫明白了。”张岳长叹一声,向着胡宗宪点了点头,转头对屠大山道:“湖广地方,向例是征到几成?”
    “回老大人的话,向例是征到七成。”
    “今年就征八成吧。”张岳叹道:“这样能多征三十万石出来,再加上湖广存粮,广西贵州四川再搜刮一些,好歹先够一年之数再说!”
    湖广官员在到常德之间,打的就是这个主张。
    叫他们猛然间拿出百万石粮,这是根本办不到的事。
    搜刮地方库存也要留一些,不能把粮仓都腾空了。
    地方粮库不光是官府准备的赈济粮,其中也有士绅大户的功劳。这是稳定地方的基石,遇到天灾出现大股流民,没有粮食赈济很容易就形成农民起义的格局,地方上会遭遇浩劫。
    加征一成,百姓负担当然是重了,但好歹也是比拿出现粮来要轻省一些。
    就算如此,湖广官员的脸色也是极为难看了。
    ……
    “恭喜殿下,贺喜殿下。”
    王文海在常德府衙打通关节,花银子买通了一个师爷通消息,傍晚散衙之后,官方通报还没有到,小道消息就已经进了王府。
    因为要留在王府效力,王文海这半个月已经换了个人一般,诸事颇是上心,办事勤谨,每天都往朱载墐身边跑好几回,巴结之意,溢于言表。
    现在朱载墐身边出了个总务司,进玉熹殿之前要过仪卫司这一关,然后总务科这边登记入册,很多王府官吏身上有着品阶,却被不入流的总务司的人管束着,初时很多人不服,但玉熹殿广场上的血腥味多日不散,连王文海这个长史司左长司都服了气,还有谁敢跳出来叽歪什么?
    规则一定,事情便是好办,王文海进殿之时,急趋向东暖阁,宗沐云等人也是跟随而入。
    天色昏黄,虽然还没有到宫门上锁之时,殿内已经点了好多根明晃晃的明烛。
    朱载墐坐在案前正在看邸抄,这也是他每日的功课。
    王文海大呼小叫的进来,朱载墐也知他用意,当下晒然一笑,命人端来凳子,给左长史赐座。
    玉熹殿这里规矩越来越严,王文海斜着坐下,将打听来的消息一五一十的说了。
    朱载墐听完后,却是问道:“张督宪说的加一成,是什么意思?”
    王文海心道你不问自己的事,却问这些不相关的,身为亲王每天关心军政大事,真是不务正业到极点了。
    这话却不敢说出口。
    王文海好歹也是正牌进士,当下便是应声答道:“本朝赋税定额是国初时用黄甲黄册定下的,湖广地方,一年赋税额是三百万石。加收一成,是地方上每年都无法完赋,朝廷隔多少年会派御史催缴一次,催缴之后,照例由圣旨免除欠赋。现在湖广又积欠了不少,地方官只要能收到七成钱粮,考评便是合格了。加征一成,是说按定例赋税,收到八成赋税,这样等于多收了三十万石进库,可以缓解大军军需不足的窘况。”
    朱载墐沉吟道:“本朝国用,真的如此艰难吗?”
    王文海笑道:“短了谁也不会短了殿下的……”
    见朱载墐神色严肃,王文海便又正色道:“国初立制时,卫所将士戍边,不仅不要粮饷,还能上交子粒粮,所以太祖说养兵百万不费吾一文钱粮。今日官俸,募兵,宗室,三样开销过千万两,这是太祖皇帝想象不到之事。因此,本朝赋税额度在国初之时,显是定的低了。农税只三十税一,官田税最重也不过十分之一,商税国初几乎全放弃不征,酒税为宋人六十分之一,茶税和盐税是宋人三十分之一,后来才有契约,门摊税,茶锐,钞关税等杂项费,不过数额极少,是远远不能和田赋正税相比。”
    “现在以粮折银的地方多么?”
    “倒是极多,朝廷要那么多粮食和杂物做甚,除了一年四百万石的漕运粮不动,主要是来自江南湖广等地,其余征粮,多半折银了。”
    朱载墐摇头一笑,心道原来如此。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吹的神乎其神,但根子上没有动祖制一星半点。
    无非就是简化了征粮手续,把粮食折银程序化和推广开来,以此来减轻了征收过程的繁琐复杂,从而减轻了一些农民负担。
    但在根本上没有解决大明开国就只征农税,放弃工商税,只有一条腿走路的弊病!喜欢大明1551请大家收藏:(663d.com)大明1551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21/21115/1261542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21/21115/1261542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