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77章 荷花宫样美人妆

第77章 荷花宫样美人妆

推荐阅读:闪婚夫妻宠娃日常圣女魔力无所不能农村女婿蝉动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我的异能悠闲生活


        或许是心中有愧,也许是别的原因。自从那天回家后,清婉便时时躲着自家的婆婆,而且也变得勤快了许多,尤其喜欢跟着丫鬟采婗去池塘洗衣裳。
【一】《荷花》苏泂.诗
村口的池塘很大,连着岸上的几百亩上好的稻田原是清婉祖上的私产,出嫁时,被当做嫁妆陪嫁到甄家。
池塘的西岸,有一片青青绿绿的荷田,大约有七、八亩的样子。它原先可不是青绿的,而是亮亮的,那是甄家接手后,在水浅的地方种上了一片莲藕。每至春末,亮亮的水面零零星星地钻出几个嫩绿的叶卷儿,太阳出来了,它们便悄悄摊开来,摊开的叶子,开始有巴掌那么大,渐渐地大似蒲扇,并且自由地舒展开去,眨眼便铺满一片,掩住了清亮的水。
因为采婗有两大锅馒头[1]要蒸,今天清婉就自己去了这个池塘。
洗衣,一般选择中午的时间去洗,因为这时的太阳最是毒辣,你可以一边洗涤一边让日头晒着洗好的衣裳。等衣裳洗涤完结,起先洗的也就晒干了,剩下最后的几件小衣就算不晾晒,放在提篮上边提着回家也轻便得很多。
清婉一手打伞,一手提着柳条篮子来到了池塘的南岸,找到了那块斜躺在水里的石板,移动它到合适的位置,稳妥后,就从篮子里一件一件地拿出衣裳,慢慢浸泡到水里,然后直起身来,捋了捋头发,卷起袖子,透过柳枝儿朝荷田那边望去,见花苞个个伸出了水面,笑便从嘴角挂上了眉梢。只不过,那笑是淡淡的、幽幽的。
她蹲下身子,捞起浸湿的衣裳,一件件放到石板头,又一件件打上肥皂,然后把棒槌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啪、啪地响,很有节奏,也很好听,声音传得很远。
石板晃动着,塘里的水也晃动着,晃动着涟漪,晃动着浮萍。涟漪互相冲撞,浮萍互相拥挤,涌起一塘的热闹,打破了晌午的闷寂。
这次回到家后,修染捎了几次口信约她出去见面,都让她给回绝了。清婉一边槌着衣裳一边琢磨:“有什么好见面的?无非是问她何时跟他走。私奔,说起来简单,若真付诸行动,可心慌得很!远走他乡,去哪?去流浪?还是去他乡乞讨?”正想着自己的心事,就听背后有人抒情地朗诵道:
“荷花宫样美人妆,
荷叶临风翠作裳。
昨夜夜凉凉似水,
羡渠宛在水中央。”
回头一望,却是纪绪带着弟弟暮羽朝这边走来,身后还跟着那条已经长大的黄狗。
清婉白了纪绪一眼,问道:“你们三个,来此作甚?”
三个,哪有三个?当看到到处撒欢的大黄狗时,才反应过来,笑了笑道:“姐姐呀,你可真是骂人不吐脏字啊!”
暮羽却抢着回答:“大姐,我们不‘作神’,我们钓鱼。”
看到暮羽手中的小水桶,清婉又问:“这么小的一个水桶,能装多少鱼?是啊,你们本就没打算钓着鱼!”
暮羽说:“不是,这桶不是装鱼的,放蚯蚓,鱼饵。”
“纪大才子拿的是鱼竿吗?远远看着还以为是拐杖。”清婉笑道,“你说万一勾得大鱼可如何带回家呀!”
纪绪用脚踢了踢柳条篮子说:“这不,有现成的么。”
清婉把眼一瞪道:“这篮子,是盛衣裳用的,哪能给你们拿去装鱼给埋汰?”看到暮羽从小桶里又拿出了一个水杯,杯口还用纸糊着,又问,“你的杯子里盛的是什么呀?”
暮羽道:“油。”
“油?”清婉笑道,“你们没打算带回家呀!油盐都准备好了,想抹上油在此烤食?正好,我中午就没吃饭,今天可真来着了……”
“不是,大姐。”暮羽赶忙解释,“这是丁香油,是混合蚯蚓用的,大鱼闻着味,就会很快咬钩的。”
“那就别在这练嘴皮子了,赶快去一显身手吧!”清婉看着纪绪杵着根鱼竿,没有想钓鱼的样子,又催促道,“你们别在这儿钓呀,我这儿洗着衣裳,弄得水哗啦哗啦的响,就算鱼闻着你的丁花香,也不敢前来呀!”
暮羽问:“那我们去哪儿?”
“去那边,”清婉一指荷田那边道,“那里有荷花,你俩可以一边欣赏荷花一边钓鱼,多美呀!”
暮羽提起小桶就想往荷田那边走。
纪绪说:“青云啊,那边荷叶连连的,如何下钩?”
清婉道:“你死心眼呀,你不会往没有荷叶的地方下钩……”
【二】《钓鱼》李群玉.诗
纪绪皱了皱眉,提起鱼竿领着暮羽去往荷田,大黄狗寸步不离地跟在他俩身后。
来到荷田边上,纪绪拌好了鱼饵,给鱼钩挂上,非常潇洒地将鱼钩一把给甩了出去。鱼竿的舞动,惊飞了栖息在沙滩上的小水鸭。
纪绪感慨地吟诵了一首诗:
“七尺青竿一丈丝,
菰蒲叶里逐风吹。
几回举手抛芳饵,
惊起沙滩水鸭儿。”
见小鸭根本飞不高,大黄狗便去追赶;见大黄跑得欢,暮羽也跟着跑去。纪绪大喝一声“回来”,狗和暮羽急忙调头又往回跑。
来到先生的身边,纪绪教育暮羽道:“我们是来钓鱼的,你去追鸭子干嘛?”
暮羽站在那里,虽不敢回腔,但眼睛却左右地瞟,脚也在沙地上来回地搓。纪绪知道暮羽心里并不服气——因为出来时,跟家里说好是带暮羽出来放松的。出来挨训,谁还出来?
于是,纪绪便放低了声调说道:“人啊,做任何事,都要用心。如果像你这般,东看看西望望,如此容易地受到外界干扰,将来何事能成功?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纪绪找了块大石头搬了过来,让暮羽坐在上面,又嘱咐道:“耐心地看着鱼漂,鱼漂有一点动时,别急,先不要理它,等一会儿,鱼漂打动以下时,就提鱼竿……”
纪绪也坐了下来,他看着暮羽头戴着顶硕大的草帽,老老实实地坐在石头上,弯着个小腰,像个小老头,便禁不住笑了……可他随即又止住了笑,因为还有一件更麻烦的事在烦扰着他——修染几次让纪绪约清婉出去,清婉都断然拒绝了。他不由得心里琢磨起来:原来不是谈的好好的么,这中间到底出现了什么情况?
风起,柳枝儿晃悠,塘也晃悠。
枝梢儿吻着浮萍,浮萍亲着枝梢儿。风中荷田荡漾起来,涌起一池塘的肥绿,托起红红白白的朵儿苞儿。花苞是花的童年,矛一般在那宽大的绿叶上悠悠晃晃,似乎担心脚下的泥土不深根基不牢。而花儿却在笑,笑开了红脸、白脸,笑童年的幼稚,脚下的泥土是深厚的根基,稳稳的呢!
【三】《大风吹》刘涛词曲 王赫野.歌
“嗨,什么火山也得过呀,谁让我如此地多事!”纪绪拿过了空水杯,起身去舀了一杯水,就这样放在手里涮着,哼着小调,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迈步向清婉的方向走去。
[歌曲]“取一杯天上的水,照着明月人世间晃呀晃,爱恨不过是一瞬间,红尘里飘摇。取一杯天上的水,照了明月人世间望呀望,爱恨重复过千百遍,红尘里飘摇。
就让这大风吹,大风吹,一直吹,吹走你心里,那段痛,那段悲,让暴雨冲洗,风中唏嘘,当初的你,仿佛是天注定。就让这大风吹,大风吹,一直吹,漆黑中洗去眼眸里那泪水,就让那往事消失风里,当初的你,曾记得我的那个谁。”
看着纪绪拿着个破水杯涮着自己,又听他唱的破歌词,清婉的眼里布满了泪珠。她回忆起很多的东西,她怀念当初……
她叹息道:人生若是有选择的机会,应该没人会选择同样的答案;人生若是可以看到结果,又有谁不会逆天而行呢?
[歌曲]“取一杯天上的水,照了明月人世间望呀望,爱恨重复过千百遍,红尘里飘摇。
就让这大风吹,大风吹,一直吹,吹走我心里,那段痛,那段悲,让暴雨冲洗,风中唏嘘,当初的你,仿佛是天注定。就让这大风吹,大风吹,一直吹,漆黑中洗去眼眸里那泪水,就让那往事消失风里,当初的你,曾记得我的那个谁。”
————————————
注释
[1]馒头
别称“馍”、“馍馍”,又称为“卷糕”、“大馍”、“蒸馍”、“面头”、“窝头”、“炊饼”等。中国传统面食之一,传说是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发明,是一种把面粉加酵母(老面)、水、或食用碱等混合均匀,通过揉制、醒发后蒸熟而成的食品。
馒头是中国北方小麦生产地区人们的主要食物,在南方也颇受欢迎,南方一般用来当早点。最初,“馒头”是带馅的,而“白面馒头”或者“实心馒头”是不带馅的。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北方话当中发生了变化——在北方称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
(1)名称的由来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七擒六纵蛮将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诸葛亮班师回朝,途中必须经过泸水。
军队车马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此时诸葛亮召来孟获问明原因。原来,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蛮军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
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他想到这儿,遂生一计,即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
从此,在民间既有了“馒头”一说,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塑行的祖师爷。
明代郎瑛在其笔记《七修类稿》中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诸葛亮创始的馒头,毕竟里面加上了牛羊肉馅,工序复杂且花费较多。于是,后人便将做馅的工序省去,就成了现在的馒头。而有馅的,则成为包子。
宋朝人著《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羣臣包子,卽馒头别名。今俗屑麫发酵,或有馅,或无馅,烝食者谓之馒头。”
至此,馒头的“馒”字一直沿用至今!
(2)其他称谓
馒头之称谓,今天仍很混乱。如北方之无馅者,有称作“馍”、“卷子”,也有称作“包子”的。南方之有馅者,也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现时不管什么样的有馅的无馅的馒头,其实都距诸葛亮当初创制的馒头相去甚远。
唐.赵璘《因话录》中则有另外的说法:“馒头本是蜀馔(此说,似乎在诸葛亮之前已有馒头),世传以为诸葛亮征南时以肉面像人头而为之。流传作‘馒’字,不知当时音义如何,适以欺瞒同音。孔明与马谡谋征南,有攻心战之说。至伐孟获,熟视营障,七纵而七擒之,岂于事物间有欺瞒之举,特世俗释之如此耳。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210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210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